稀世國寶千字石碑 鄭和撰文頌媽祖

長樂顯應宮被埋在地下100多年,和它重新出土的,包括媽祖泥塑像在內的44尊彩塑像。這些塑像不僅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也見證了媽祖文化的傳播和鄭和下西洋的歷史。
在長樂,媽祖文化與鄭和文化交相輝映,豐富了中國海洋文化的內涵。從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到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率領艦隊七次遠航,其間多次駐紮在長樂太平港。他不僅在這裡祭祀媽祖,建造了數座「天妃行宮」,還親自撰文並刊立《天妃靈應之記》碑。

10月17日上午,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報全媒體記者走進福州長樂城區的鄭和公園,探尋《天妃靈應之記》碑的故事。
鄭和公園又稱南山公園,公園的核心是鄭和史跡陳列館,館內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天妃靈應之記》碑。這塊碑立於明宣德六年冬季,即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因此被稱為「鄭和碑」。其實它也是一塊名副其實的「天妃碑」,因為碑文中不僅記錄了鄭和前六次下西洋的詳細經歷及第七次航行的準備工作,還描述了鄭和及其船隊在多次危難中得到媽祖救助的傳奇故事,表達了他對媽祖深深的敬仰與感激之情。
鄭和史跡陳列館四周綠樹成蔭,散發著濃濃的歷史文化氣息。記者站在門口,抬頭望去,是葉飛將軍題寫的館名。
講解員鄭群告訴記者,這裡原是「天妃行宮」。明永樂十年(1412年),鄭和為感謝海神媽祖庇佑在此修建的一座媽祖廟。後來,鄭和還在這裡主持修復了始建於北宋的聖壽寶塔(又名三峰寺塔),在天妃行宮左側新建了一座三清寶殿。這樣,南山上的塔、寺、宮、殿一應俱全。可惜,隨著時間的推移,除了三峰寺塔,其他建築都在歷史的變遷中消失了。

鄭和公園又稱南山公園,公園裡的鄭和史跡陳列館和三峰寺塔周圍綠樹成蔭。

1985年,為了紀念鄭和下西洋580週年,長樂區政府將南山公園更名為鄭和公園,並建設了一系列與鄭和航海歷史相關的紀念性建築和設施,包括在鄭和所建的「南山天妃宮」舊址上建起了「鄭和史跡陳列館」。當時遺址上出土原天妃行宮石柱礎5件,其大小相同,建館時作為柱礎使用4件,現存1件。
記者從門廊走進廣場,只見廣場中擺放著一尊鄭和雕像。他雙拳緊握,面容堅定,彷彿正凝視著遙遠的大海,準備再一次揚帆起航。
長樂太平港是鄭和船隊等待季風的理想地點,因為這裡不僅風向適宜,而且港口條件優越。無論是從南京寶船廠出發,還是自太倉劉家港啟程,每次航行前,鄭和的船隊都會來到這裡進行集結,停留時間從數月至一年不等。鄭和會在這裡進行一系列準備工作,包括補給、檢修船隻、招募水手和祭祀媽祖。作為鄭和船隊最重要的集結點,長樂至今還有不少鄭和留下的珍貴文物及遺跡。
在鄭和史跡陳列館內,記者看到各類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文物、史料如書籍、文獻、地圖、模型等,《天妃靈應之記》碑被置於最重要的位置。記者注意到,由於年代久遠,石碑表面有些磨損。為了防止進一步損壞,石碑已用玻璃罩保護起來。
「這塊碑高1.62米、寬0.78米、厚0.16米,碑文正文共有31行,總計1177字,除了極少數文字因風化難以辨認外,其餘都可清晰辨認。」長樂媽祖文化研究會會長陳建新說,這是一件真正的「國寶級」文物,對於研究鄭和下西洋及媽祖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這塊碑與我們在顯應宮看到的彩塑神像一樣,都是失而復得。」陳建新說,1930年,一個農民在南山天妃宮舊址發現了這塊碑。隨後,它歷經戰亂,被輾轉保護,直至1985年被安置於鄭和史跡陳列館。2006年,《天妃靈應之記》碑被正式認定為國家級文物。
「這塊碑之所以珍貴,還因它是獨一無二的。」陳建新說,南京天妃宮的《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江蘇太倉《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碑》和《天妃靈應之記》碑,是公認的三塊研究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實物史料,但前面兩塊都僅存碑文,原碑早已丟失或毀壞,現在看到的都是根據文獻所載重新複製的。只有《天妃靈應之記》碑是當今僅存的詳細記載鄭和七下西洋的石碑。

廣場中央的鄭和雕像。
鄭和史跡陳列館,由葉飛將軍題寫館名。
鄭和史跡陳列館內,保存鄭和下西洋有關的文物、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