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立驌/高雄報導】為持續加強提升國人從小對海洋文化及周邊環境的認識,深化國人對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維概念,繼110年「藏水覓特」之後,由文化部指導,文化資產局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再度攜手合辦「潛行探索臺灣水文化資產展」首場於1月13日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登場,展覽結合水下考古陸域遺跡,將各時代航路與留下的多元遺產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從歷史脈絡認識水下文化資產。並融入海洋教育及洋文化、大航海時代海洋歷史、在地海洋人文特色等內容,以呈現出不同風貌的全新展覽,認識水下文化資產,搭配手機通訊軟體提供一套實境解謎遊戲,輔助展覽內容,讓民眾的參觀經驗更加豐富多樣。展覽共規劃「水下時空隧道」、「認識水下文化資產」、「臺灣海洋考古之旅」、「東西洋交會下的臺灣風貌」與「永續與推廣」等五大展區。
臺灣四面環海,海洋並非台灣對外交通的阻礙,而是與外界連結的重要通道。數百年來海洋提供了臺灣人民永續發的重要資源,也孕育出多元的文化特質。早期台先跨海而定居,16世紀大航海時代轉口貿易等不同時期,臺灣周海域一直是航海要道。無數船隻穿梭於此,東西方文明也在這塊土地交會而產生燦爛的火花。有些船隻的人們停留在臺灣,在陸上留下印記,也帶來了豐富的物種,有些船隻則因為風浪觸礁甚至戰爭而沈沒於臺灣周的海洋,成為我國重,且貴的水下文化資產。這些水下文資封存於有如時空膠囊般的海底下,蘊藏豐富的考古與文化訊息,是認識過去人類文化與生活的寶貴遺產。
為保存維護這些珍貴的水下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通過《保水下文化資產公約》,我國也在2015公布實施「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並且依法積極推動關教育推廣,呼應國際趨勢。
展覽也分別展示了珍貴的出水遺物真品與3D復刻品文物,運用多媒體觸控裝置,提供觀眾近距離觀看與瞭解文物的機會。欣賞文物之餘,看看西方水手與東方討海人的不同裝備,再透過圖像感應裝置。發現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用語及事物,例奶:番薯、蓮霧、玉米、肥皂(雪文)、水泥(紅毛塗)等等,原來是隨著西方船隻一起飄洋過海來到台灣,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展覽最後藉由臺灣潛水觀光秘境影片欣賞與水下文資保存標打卡活動,向觀眾傳遞水下文資的重要性,喚起國人對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的意識。一起守護臺灣的水下文化資產。
《展出地點及日期》
第一站: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第一特展廳(二樓)/112年1月13日至112年4月5日(免費參觀)
第二站:花蓮縣文化局石雕博物館第一企劃室/112年4月22日至6月30日(免費參觀)
第三站:臺南文化創意園區茉莉工坊/112年7月14日至10月1日(門票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