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線分佈著歷代帝王廟、白塔寺、地質博物館等建築的阜成門內大街,被老捨先生譽為北京的「最美大街」。阜內大街二期改造提升目前正在進行,力爭今年上半年完工。
在老街煥新過程中,西城區挖掘沿街文脈,留住京味鄉愁。
通行休閒更舒適
作為北京最古老的大街之一,阜內大街已有逾700年歷史,是北京老城「一軸一線」中朝阜大街「一線」的西起點,也是北京老城西部進出城門的交通要道。
和很多老街一樣,阜內大街面臨著公共活動空間較少、非機動車和機動車混行等「頑疾」。2019年,西起阜內大街趙登禹路口,東至西四東大街西黃城根北街路口,全長1038米的阜內大街二期改造啟動。
以前,家住周邊的郭大爺想帶孫子玩,只能去北海公園。可從去年年底開始,他和小孫子在西四地鐵西南口找到了一處「樂園」。 這裡就是地質公園。與改造前相比,封閉的市政隔離帶被打開,綠植與公園連成了片。公園中央的石板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由塑膠、海綿等材料鋪成的地面。上面,則是滑梯、鞦韆、蹺蹺板等可供親子嬉戲、玩樂的設施。
「改造過程中充分徵求民意,打通了道路和綠化帶之間的『閉環』,為一老一小群體拓展出了活動空間。」北京西單街區保護更新工作專班常務副總指揮劉維岩說。
阜內大街的交通也悄然改變。機動車道寬度變窄了,由以前的3.75米左右調至3.5米,最窄處約3.25米,保證人行便道寬度超過1米。
專班還對阜內二期沿線9處公交車站進行整合,把鄰近路口的公交站點適當挪移,整合後全線將保留6處公交站點。
小小梅花延續文脈
老街改造,除了提升硬件,還要延續歷史文脈。
「早年間,京西門頭溝齋堂的煤車由阜成門進城,『煤』與『梅』諧音。我們尊重歷史,參照老照片,將梅花、祥雲等紋樣運用在井蓋、影壁及護欄上,彰顯文化內涵,提升景觀效果。」劉維岩說。
在二期工程中,「梅花」符號不單單停留在井蓋、護欄等沿線設施上,而是與建築、大街風貌融為一體。
「我們將在沿街建築門頭、外立麵點綴梅花圖案,讓阜成門特有的意象與老街進一步融合,在還原中實現創新。」劉維岩表示。
小小「梅花」代表著阜內大街獨有的歷史。在1038米的二期工程中,這樣的巧思隨處可見。
據介紹,項目專班在地質公園裡設置了西四牌樓銅製立體沙盤模型,作為瞭解西四和阜內大街的窗口。
公園石桌上,四座袖珍「牌樓」矗立在沙盤上的西四路口,縱橫的街道在牌樓間交會,四下的民房、商舖井然有序。
沙盤附近的簡介,不僅將西四牌樓的歷史和變遷一一說明,還搭配英文翻譯,方便外國遊客瞭解、探索。
老街故事代代傳
700餘年歷史,在阜內大街寫滿故事。「這兒什麼都有,有御河、有故宮的角樓、有景山、有北海、有白塔、有金鰲玉蝀橋、有團城、有紅牆、有圖書館、有大號的石獅子,多美,多漂亮。」在《駱駝祥子》中,祥子如此形容阜內大街。
為了讓老捨筆下「最美大街」再現往日芳華,項目專班計劃在阜內二期挖掘四個文化圈。
項目負責人之一、北京華融金盈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茹透露,未來,阜內大街二期將形成以魯迅博物館為核心的「魯迅會客廳」探訪文化圈;以白塔寺為核心,向四周輻射的「白塔妙會」沙龍文化圈;以歷代帝王廟為核心的皇家御苑文化圈和以西四為起點的「西四記憶」懷舊文化圈。
「無論是追慕魯迅,喜愛傳統文化,還是偏好胡同小吃,都可以在阜內大街找到屬於你的心頭好。」李茹說。
挖掘老城文化內涵,通過多元方式講述老城、老街故事的改造思路,體現在西城多條大街的提升工程中。
已經完成改造更新的鼓樓西大街就是典型代表。自從2021年重裝亮相以來,到這裡探訪一處元代碼頭、漫步兩段古跡高牆、體驗四個口袋公園、瞭解多個歷史典故的遊人越來越多。
去年4月,為了立體講好鼓西大街的故事,西城區專門尋找了八位在鼓西生活、工作的居民、商戶,以「鼓西合夥人」身份為鼓西大街代言,傳播鼓西故事。(張驁/文 方非/攝)
《湖光洄夢》帶觀眾沉浸式入夢湖廣會館
伴隨北京湖廣會館重張,專為這處文化空間打造的沉浸式戲劇《湖光洄夢》也帶領人們入夢重煥新顏的老會館。在儀式感、歷史感、跨界感和參與感的多重交融下,身為物質文化遺產的老會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京劇,有了嶄新的傳播傳承路徑。
「讓一讓勒您」「拜祖師爺了」「準備上場了」……湖廣會館戲樓後台,負責道具的師傅正步履匆匆整理和運送角兒上場要用的刀槍劍戟。鏡子前,「旦」在上妝、「淨」在勾臉、「生」在勒頭和扎靠。沒一會兒,眾人又在祖師爺像前祭拜。轉身,正生氣較勁的兩位主演紛紛停止排練,收斂情緒,整理好自己,準備正式登台……眼前的場景,讓身處這片緊張與熱鬧中的觀眾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可以看清每一個角度、每一位人物當下的情緒和動作;又恨不得自己可以隱身縮在角落裡,免得干擾了後台演職人員的忙碌,不想給戲班添亂……這便是沉浸式戲劇《湖光洄夢》的一個片段。它將舞台延伸到後台、戲台、觀眾席和兩處庭院,融戲於景,戲景相融,探索「會館有戲」的全新打開方式。
來欣賞《湖光洄夢》,從進入湖廣會館大門起就已沉浸在了戲劇氛圍中。每位觀眾領取一盞迷你小燈籠,跟著小花旦的提示「隨燈而行」,魚貫來到東跨院。眼前雪花紛飛,民國老戲班當家人余麒生和師兄的一小段矛盾衝突交代了全劇人物關係、戲班的生存困境和余麒生個人的精神世界。
待師兄離開,觀眾也跟著來到北院看到了戲班日常排練情景。隨後再進入戲樓後台,熟悉上台前的準備。當精彩的舞台表演正式開始,大家以為所謂「沉浸」不過是盤開胃小菜,沒想到故事又從戲樓內延伸到戶外。夜色中,余麒生在幻境中看到亡故的妻子在文昌閣上表演《天女散花》。位於二層,進深只有1.5米的「舞台」上,光彩奪目的天女冒著寒風彷彿真的從天而降,格外動人。當觀眾跟著劇情再次回到湖廣會館戲樓裡時,三位虞姬在三個方向同時表演,既代表夢境的奇幻,也讓現場觀眾都能零距離欣賞到表演。
整個沉浸表演在短短一小時內用活了湖廣會館的各處空間。窗欞、過道、連廊、戶外院子、子午井、文昌閣、老戲樓、後台等,都成為表演空間。而推出該劇的天橋盛世集團,將旗下曾經長期駐演於此的北京風雷京劇團請回來,通過「場團合一」模式,進一步激發劇團藝術創新動力,探索傳統戲曲的當代表達,擦亮北京「會館有戲」文化金名片。(李洋/文 方非 鄧偉/攝)
胡同裡的非遺小店多起來
「傳統宮燈,要用紫檀、紅木、花梨等貴重木材製成六方或八方形的細木骨架,雕上龍頭和鏤空花牙作為裝飾,外面鑲嵌絹紗和玻璃的燈扇,再畫上山水、人物等圖案……」在西城區櫻桃斜街27號的「如願」宮燈小店,前來體驗的客人一波接一波,其中多數是年輕人。店主是北京宮燈手藝人謝梵本,面對每一位客人,她都會將宮燈文化娓娓道來。
如願宮燈的店面不大,兩張長方木桌佈置在一側,紅木櫃上高低錯落地擺放著形態各異的宮燈——有的顏色鮮艷,奪人眼球;有的清新淡雅,僅用淺淺幾筆顏色修飾。再加上在門口曬太陽的貓、午後紅牆上斑駁的光影,共同構成了這間小店的獨特氣質。
「宮燈始於東漢,盛於隋唐,此前長期為宮廷所用,除了照明以外,還要配上精細複雜的裝飾,以顯示帝王的富貴和奢華。」謝梵本一邊準備材料,一邊講述宮燈背後的文化內涵。
準備好棉麻布、木質龍骨、顏料毛筆等材料後,謝梵本拿起一個整體呈橢圓形的宮燈龍骨,邊比劃邊說:「這個龍骨框架是卯榫結構的,每個小支架、溝槽都要仔細打磨。大家拿到的是我提前製作好的龍骨,每做一個都需要兩三個小時,每盞燈也都是獨一無二的。」
「一天頂多教五組客人,因為前期準備工作很精細,多了實在做不過來!」謝梵本沒有為了增加客流量,犧牲質量。
讓客人體驗的製作過程是經過簡化和改良的,但也不能失了非遺技藝的講究。比如,用棉麻布繃制燈面時,就要求鬆緊適度。「根據宮燈每個平面的大小裁剪布料,再在龍骨上均勻刷膠。」謝梵本邊講解邊操作,用毛刷蘸取適量膠水,輕輕塗抹每根龍骨表面,再將布料蒙在龍骨上。
「看著老師一抹、一蒙、一捋,布料就平整地粘在了龍骨上,可我再怎麼仔細,布面都會皺巴巴的。」體驗過程中,大學生玥玲拿著粘了一半的布燈籠求助。謝梵本將膠水粘貼處撕開一小角,露出還沒乾透的膠水。「膠塗得太多了。」她笑著說,繃制燈面講究穩、準、狠,蘸取適量膠水,才能粘牢,又保證不出膠。一節課兩個多小時,很多人直呼不過癮。「
到紀曉嵐故居體驗掐絲琺琅;在老北京皮影藝術館裡玩皮影;到東四胡同博物館刺宮繡、繪團扇;逛雨兒胡同,在北京非遺博物館畫鼻煙壺……胡同裡,一項項新奇有趣的傳統技藝體驗,引得遊客紛紛打卡。
距離如願宮燈不遠處的西城區鐵樹斜街胡同93號,清一色的矮房灰牆中間,藏著一座93號院博物館。約100平方米的小院被分成非遺展廳、體驗工坊等,毛猴、兔兒爺、扎染等手工藝品琳琅滿目,約一間教室大小的體驗工坊內坐滿了體驗的遊客,大多是家長帶著孩子來做手工。「非遺作品的背後是技藝,一旦傳承人沒了,技藝就沒了。」工作人員馬萌表示,希望通過展覽和活動,讓更多孩子、年輕人瞭解非遺技藝,愛上非遺。(何蕊/文 和冠欣/攝)
18條通學公交服務近千名學生
早晨7:20,西師附小四年級學生王傑一準時走出家門,準備到小區門口的公交站乘坐通學公交去學校。
「我挺喜歡現在的上學方式,與普通公交車相比,通學公交車裡的空間剛剛好,不擁擠,坐在軟座椅上很舒服。」王傑一說。
據瞭解,西城區通學公交目前已有18條線路,覆蓋實驗二小、自忠小學、志成小學、育翔小學、西師附小5所學校,共50輛車,服務學生近千名,上座率近100%。
「通學公交車開通之前,王傑一上學是步行,由家中老人護送,路上大概花費半小時左右。」王傑一媽媽說:「這段路程對於家中老人來說不算近,每天上學的時間會比較緊張。通學公交開通後,孩子上學就方便多了,不再需要老人接送。每天7:30,通學公交準時到達我們小區門口的公交站,同時,孩子上車、下車,家長都能收到公交公司發來的報備短信。乘坐通學公交上下學,孩子安全,家長放心。」
(石偉 劉新岩/文 焦同/攝)
首都博物館重張 千餘件文物講述京韻古都故事
經過一年多的改陳升級,首都博物館日前煥新重張。在重新佈置的基本陳列展上,1100餘件(套)首博歷年收藏和北京地區新出土文物,精講古都故事。老北京民俗展、「輝煌中軸」展等展覽同步開放。
基本陳列展定名「中華文明的有力見證——北京通史陳列」,面積達4900平方米。這是該展18年來首次大規模換展。展覽率先開放「文明曙光」「建城之始」「北方重鎮」「建都之始」「大都肇建」「都城典範」「京師繁華」「古都破曉」8個單元,展出1100餘件(套)文物。一批近年來北京地區考古新發現、北京史研究新成果等首秀。
方廳5層,依舊是以純正的京腔京韻講述一段段京味故事,表達形式和內容則均有了新亮點。「歲華紀勝——老北京民俗展」上,400件(組)文物分為「春——料峭寒中喜迎春」「夏——炎炎夏日滿天時」「秋——無限秋光頤君顏」「冬——歲暮天寒蘊生意」等部分,講述歲時節俗、傳統美食、舊時風物、人文景觀等內容,生動再現老北京淳厚的民俗風貌和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
「輝煌中軸」展等一系列精彩內容也隨著首博重張呈現給觀眾。「首都博物館藏近現代名家繪畫展」「首都博物館藏金石書法展」「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千年寶藏 盛世重光——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臨時展覽「載瞻載止——新疆考古百年」展一同亮相。(李祺瑤/文 首博/攝)
漫步「上海老弄堂」 尋蹤「民國咖啡廳」
「繁花迷」打卡天橋泰安里
「藏」在天橋地區平房院間的老上海風格弄堂——泰安里近日成為《繁花》迷們的熱門打卡地。在這裡,不出京就能體驗電視劇《繁花》中的老上海場景。
出了地鐵珠市口站,步行十分鐘左右,就可見一座老上海石庫門風格的建築屹立街角。弄堂裡,長約70米的小道把六座小樓分為兩排,灰白相間的外立面整潔有序,石庫門、老虎窗被深度還原。
「《繁花》劇火了之後,就一直想拍一組老上海風格的照片。恰好,網上不少人在推薦北京就有《繁花》同款打卡路線,週末約上朋友來逛,一走進這條弄堂彷彿置身於千里之外的上海。」市民張女士說。
逛完弄堂,沿香廠路走300多米,就到了北京東方飯店。這裡曾留下眾多著名歷史人物的足跡。蔡元培、魯迅等社會名流曾在此聚會,畫家關山月的作品在此誕生……
走進這座1918年建的老樓,紅白相間的外立面和考究的雕花鐵藝陽台藝術味兒十足。沿著樓梯上樓,色彩斑斕的玻璃映入眼簾,腳下踏著吱吱作響的木質樓梯,雕花的床、簡潔的衣櫃、古樸的寫字檯……隨手一拍就是復古大片。
飯店一層的老房子1918咖啡廳裡同樣座無虛席,有不少帶著相機來拍照的人。咖啡廳裡各種壁畫、擺飾、燈具、桌椅等都頗具民國風,彷彿一下子把人拉回到那個時代。一名女士特意身著一身復古西裝,在長廊裡拍照留影。「我們是專程來的,不用去上海和平飯店,來這兒也能拍出與《繁花》中場景相似的照片。」她說。
據悉,泰安里建於1915年至1918年間。如今,依托老建築,這裡變身成為文化藝術空間。(褚英碩/文並攝)
西城推出五條特色研學線路
近日,西城區文化和旅遊局結合區域特色旅遊資源,專門為中小學生設計了5條研學線路,以游帶學、尋訪先賢足跡、重溫歷史、體驗科技、感受文化,為學生帶來豐富多彩的研學體驗。
第一條為「海陸空」研學線路,包含北京海洋館、北京動物園、北京天文館三個點位,學生可巡天探海,瞭解古今生物的奧秘。
第二條為阜景街研學線路,包含魯迅博物館、歷代帝王廟、中國地質博物館三個點位,學生可瞻民族脊樑、曉中華統緒、學地礦知識。
第三條為運河文化研學線路,包含徐悲鴻紀念館、郭守敬紀念館、宋慶齡故居三個點位,學生可感受藝術人生、追溯運河文化。行程時長4小時。
第四條為南中軸線研學線路,包含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先農壇)、天橋印象博物館、新市區泰安裡三個點位,學生可在先農壇裡領略古建魅力,四面鍾下探尋天橋風情。
第五條為「萍水之路」研學線路,包含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林白水故居(椿樹書苑)、福州新館(北京市林則徐禁毒教育基地),學生可尋訪報業歷史,體驗最美社區書苑,致敬民族英雄林則徐。(張驁 毛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