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看媽祖 走進西陂天后宮

有「西陂天后宮,七代人馬建成功」之說。印星台因以林大欽名義建造,亦稱狀元塔
10月10日由湄洲日報社、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和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聯合舉辦的「天下看媽祖–全國大型主題採訪活動」開啟第十一站來到龍岩市永定區聚焦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陂天后宮。
當天下午,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報全媒體記者與龍岩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匯合,走進永定區高陂鎮西陂村,展開聯合採訪。驅車剛進入西陂村,遠遠地就看到一座高聳的塔式建築。這裡就是西陂天后宮,於2006年被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陂天后宮由前低後高的三進建築組成,第一、第二進是平房,第三進是七層寶塔。踏進天后宮的大門,低壓的樓板讓人通行時不由低下頭來。穿過天井回頭一看,原來樓板上方是一個木質結構的戲台。
「這是當年專門設計的,低頭是表達對媽祖的敬仰。在清代,官員從這裡走進天后宮都要摘帽。」西陂天后宮管委會主任林華新介紹說,每年媽祖誕辰日,戲台都會有精彩的演出。農曆正月十七、三月廿三、九月初九,西陂天后宮分別舉行祭聖、祈福等活動,有傳統的十番演奏、舞龍燈和舞獅表演等,熱鬧非凡。
據記載,明嘉靖年間,西陂林氏七世祖賁山公的養子林大欽高中狀元。為報答養育之恩,林大欽稟報嘉靖皇帝,希望在家鄉仿照京城中的文塔,修建一座塔形建築,以激勵當地學子。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文塔(印星台)破土動工。因文塔建造在永定河畔,技術難度大,前後經歷七代人,歷時120年,直到1662年才全部完成目前規模,故有「西陂天后宮,七代人馬建成功」之說。印星台因以林大欽名義建造,亦稱狀元塔,又因其底層主殿供奉媽祖(由湄洲媽祖祖廟分靈),也稱媽祖廟。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印星台始稱天后宮。

天后宮門前栩栩如生的石獅子。
天后宮連廊上設置紅色展覽。
西陂天后宮中的戲台。

西陂村有7000多人,林姓占80%以上。林華新介紹,他們與媽祖同是唐九牧後裔,大家把媽祖當作自己的親人,稱媽祖為「天后娘娘」「姑婆」。在清代,西陂村是龍岩條絲煙業最興旺的鄉村之一,外出經商的村民眾多。他們出遠門多乘船走水路,對媽祖特別崇敬,不少村民家中供奉著媽祖像。
西陂天后宮是目前全國僅存的塔式天后宮,塔高40餘米,被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譽為「文物精華」「古建瑰寶」。沿著古樸的樓梯而上,二、三樓外圍有走馬廊。站在走馬廊上,遠山近水,田園農舍,一覽無餘。塔後為登雲館,為過去會文教學場所,掛有孔子像。
西陂天后宮,不僅是一座狀元之塔,也是一座感恩之塔,更是一座紅色之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紅色明珠」。
「這裡是閩西太平裡秋收暴動的爆發地,是全國最早的紅色信用合作社的試驗田,是毛澤東、朱德、張鼎丞、鄧子恢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鬥和工作過的地方。」龍岩市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副秘書長、西陂老年協會會長林小平告訴記者,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西陂村是太平區委、區蘇維埃政府所在地。1929年5月,在毛澤東同志親自指導下,成立「太平裡革命委員會」,西陂天后宮是當時蘇維埃政府辦公場所。同年6月3日,朱德同志率紅四軍第二縱隊來到西陂,在西陂天后宮廣場發表講話,向村民宣傳革命道理,當晚駐紮在天后宮,成為一段美談。1929年秋,全國最早的紅色信用社太平區信用合作社在天后宮辦公,信用合作社印製的紙幣票面圖案即為西陂天后宮。
紅軍長征後,太平區黨組織轉入地下,西陂天后宮因其特殊性,成為中共永定縣委、縣蘇維埃政府活動的秘密聯絡地點,一直持續到抗戰勝利。此後,永定縣委和閩西地委先後組織永西北工作團、岩永工作團在太平裡活動,天后宮又成為一個重要工作據點,為配合解放軍南下和解放閩西打下堅實基礎。
西陂天后宮憑借獨特的媽祖文化、紅色文化、狀元文化,成為龍岩市熱門旅遊打卡地之一。每年春節、五一節、國慶節等假期,推出眾多民俗活動,吸引遊客超10萬人次。
採訪中,記者將湄洲日報社受權出版的《天后聖母事跡圖志》、策劃出品的書籍《媽祖頌》,以及國家級非遺項目莆田木雕代表性傳承人、莆田市藏雲堂精微透雕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建軍的媽祖題材限量木雕作品《九九歸一》,贈送給西陂天后宮。西陂天后宮也回贈媽祖文創產品給湄洲日報社。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報全媒體記者與龍岩市融媒體中心記者開展聯合採訪。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報全媒體記者向西陂天后宮贈送《天后聖母事跡圖志》
西陂天后宮回贈媽祖文創產品給湄洲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