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夢灣區 粵向山海”兩岸新媒體交流活動圓滿舉辦

2月8日至13日,廣東“築夢灣區 粵向山海”兩岸新媒體交流活動成功舉辦。
活動邀請多名兩岸自媒體“大V”全程指導、授課,近30名由臺灣自媒體人和大、中學生組成的交流團以“學+拍+賽+玩”的形式,開啟自媒體技能“修煉”之旅,足跡遍佈廣州、揭陽、潮州等地市。

交流團團員在揭陽體驗擂茶。

 

交流團團員在揭陽體驗擂茶。

在為期6天的活動裡,交流團深度“打卡”廣州永慶坊、花城廣場、沙面等地標,接著走進廣州從化美麗鄉村,感受卡丁車版速度與激情;而後參訪潮汕地區三山國王祖廟,深度體驗英歌舞、剪紙、工夫茶等嶺南文化,元宵佳節又與一眾非遺傳承人和潮州青年共話中華文化傳承發展。多名臺灣自媒體人和學子表示,這是一次收穫滿滿的行程。

交流團團員在體驗潮州工夫茶藝。

台青廣東初印象:現代與傳統交織,城市與鄉村共振
交流團的廣東之行,從廣州永慶坊和珠江新城開始。在廣州地標性建築國際金融中心參訪,“高科技”“現代化”是台青們交流時的高頻詞。“我沒想到在展廳也能看到3D建模技術,覺得很新奇,很想進一步瞭解。”來自臺灣台南的郭先生從事過工廠管理等工作,他表示此行主要想開闊視野,瞭解廣東前沿技術和新產業發展,挖掘潛在商機。
沿著廣州中軸線開啟城市漫步,交流團飽覽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城市風貌。春節剛過,廣州永慶坊的兩側街道依舊裝飾著花燈彩帶,處處還洋溢著喜慶的氛圍。臺灣大學生施浚璿表示:“在臺灣,春節、元宵的氛圍和這裡很相似,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同宗同源,特別是看到西關大屋門口貼的春聯,倍感親切!”

台青體驗從化卡丁車

從中軸線到老西關,再到新農村,交流團細讀廣州多元魅力。其中,廣州從化國際賽車場的卡丁車體驗點燃了交流團的熱情。臺灣高中生楊秉程是團裡的“老么”,“超級爽,真的很爽!你開出去,油門踩下去,那種迎風而來的感覺很舒服。下次再來戰!”

台青非遺初體驗:在千年古城探討非遺傳承
告別廣州,交流團來到以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粵東潮汕地區。三山國王文化是發源於粵東地區的民間信仰,如今廣泛傳播至中國臺灣地區和東南亞等地。交流團到訪的揭陽三山國王祖廟,是全世界三山國王宮廟的祖庭。自1988年第一批臺灣尋根團到揭陽三山國王祖廟認祖尋根以來,三山國王祖廟日漸成為密切海峽兩岸同胞交流溝通的重要橋樑。

交流團團員與英歌舞隊員合影。

在揭陽三山國王祖廟,揭陽東園青年英歌隊驚喜亮相,剛柔並濟、熱情奔放的舞姿吸引交流團一路追隨拍照。大部分臺灣年輕人都是首次現場欣賞英歌舞表演,過後紛紛化身粉絲,踴躍向隊員請教招式。臺灣自媒體人劉騏樂表示:“今天在三山國王祖廟,不只看到了三山國王文化,還看到了英歌舞,真的是賺到了!”

交流團團員與英歌舞隊員合影。

喝的是工夫茶,穿的是潮繡,用的是潮瓷,聽的是潮樂……在潮州百師園舉行的兩岸青年交流座談會上,交流團與當地一眾非遺傳承人和潮州青年展開深入交流。非遺專案潮州剪紙傳承人黃朝陽現場小露一手,便圈粉無數,盲剪雙喜字、中國結,一分鐘剪出臺青的姓名……交流團排著隊請黃老師“賜字”。
“學習一門技藝是需要花時間的。在這裡我看到了那麼多老師,假如每一位有十年功力,這里加起來已經有上百年功力,如果是在武俠小說裡,每一位都是大俠!”臺灣行銷人協會理事長陳建蒲表示,“希望未來我們有機會更多地交流,可以帶更多的青年學生或者手藝人來潮州學習。也希望有朝一日邀請各位來臺灣教學,不要讓臺灣的文化漸漸淪陷。我希望兩岸可以一起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社媒運營初上手:掌握線上流量密碼,更要線下實地走訪
本次活動特別設置了新媒體培訓課程,邀請兩岸自媒體達人擔任導師,和交流團分享短視訊短片技巧與平臺運營心得,解鎖流量密碼。

小紅書博主楊舒評分享運營心得。

不少團友表示,逛小紅書等社交平臺正成為他們的生活日常,課程正是他們所需的“乾貨”。“小紅書是我瞭解大陸的視窗,我最喜歡看小紅書上的美食探店帖文。”臺灣大學生鄭詠婕告訴記者,她一直有運營小紅書帳號的想法,但不知從何入手。這一次的課程為她指明了方向,日後她會嘗試與大陸網友分享日常生活。
對交流團來說,活動既是豐富的體驗,又是實操的環節。他們以小組形式,將沿途所見所聞所感攝入鏡頭、製成短片。2月12日晚,交流團在潮州舉辦結營分享會,各組踴躍分享作品,交流心得。最終,台青吳承翰、陳姵吟、鄭詠婕團隊作品獲得最高評分榮獲第一。吳承翰表示:“這一次旅程每個地方都令我感到非常驚豔。潮州古城的街景真的非常漂亮。還是要實際走訪這片土地,才能獲得除了(臺灣)新聞媒體以外的資訊。”

供稿:羊城晚報
文圖記者:古司祺 戚美青 王瑜瑛 秦梓茁